首页

搜索繁体

三节、借医术为入世之谋

    除此之外,他还始终不忘医人之心,在行医过程中,帮助乡民破除迷信。

    这天,孙中山进镜湖医院还不到半年,听到翠亨村民陆檀生的妻子难产,痛了一天一夜,都没有分娩,村里有名的接生婆,竟然吓得满脸是泪。孙中山知道后,立马急行30里路,赶到陆家。

    让一个男人来接生,当地人认为主家会倒大霉,便百般阻拦。

    “再不让我为她接生,你家女人就要死,这世界上,还有比死人更倒霉的事吗?”孙中山诚恳地开导他们。

    结果,没人阻拦了,孙中山为产妇施行手术,最后用钳子夹住婴儿额角,把婴儿拖了出来。母了平安,合家欢喜。

    这之后不久,孙中山又医好一个患痔疮二十余年、求医各地未能医治、名叫魏恒的人,还有一个十数年的肝风、两个数十年的脑患和两个六十多岁咯血的人,他们一一都在孙中山的医治下恢复了健康。

    为此,1893年,澳门的《镜海丛报》以“镜湖耀彩”专栏,登载了孙中山一连治愈的六个病例,盛赞他医术高明,说:“数月病源,一朝顿失。复荷先生济世为怀,轻财重义,药金不受,礼物仍辞。”

    澳门知名人士卢焯之、陈席儒、吴节微、宋子衡、何穗田、曹子基等还联名在报章上两次刊登《春满镜湖》广告,介绍孙中山行医情况,以及他高尚医德。

    一时间,孙中山的医名鹤起,精湛的医术为众多澳门人所折服。人们都称赞他的举动为“悬壶济世,贫苦受益”,求医者因此接踵而至,就诊者户限为穿。

    然而,由于孙中山经常义诊或免收药费,尽管求医者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孙中山医馆仍然收不敷支。

    孙中山不以此为意,除了行医医人的病,还非常地挂念着自己的国家,思谋着如何来医好这个千疮百孔腐败的清王朝。

    当时香山的前辈中,有两位著名的“改良主义者”,一位叫郑藻如,一位叫郑观应。郑藻如是香山濠头乡人,官至大清朝内阁侍读学士、鸿胪寺卿等,还出任过驻美国、秘鲁等国公使。早在1890年,孙中山还在读书,就上书郑藻如,提出学习西文先进科技,立法禁止鸦片、办学育才等建设家乡的主张。

    郑观应可是个了不得的人,他虽为工商巨子,却一刻也不曾停止对中国命运思考。此刻的他,正隐居在澳门写他的《盛世危言》。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指出国弱民穷的根源在于专制政治,并首次提出“兵战”不如“商战”的观点。

    《盛世危言》刊出后,人们更是竞相传阅,被时人称为“医国之灵柩金匮”。

    1895年光绪皇帝看到此书,命印刷2000部,分发给大臣阅读。

    几十年后,,美国著名的学者R•特里尔在他写的《毛泽东传》中也说:

    “一本倡导改良呼吁技术进步的书——《盛世危言》,使毛泽东形成了这样的思想,为了拯救自己的文明,中国必须借鉴西方的东西。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具有改良思想的买办。他使毛泽东产生了这样的考虑,为了中国的命运,他应该走出韶山,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在他更早写出的《易言》基础上完成的。此刻的孙中山,已经看过郑观应的《易言》和另一部《救世揭要》,对郑观应很是敬佩,便常会去他那里走动,与他谈论一些救世的想法。

    “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自强之道战胜列强,这是医治眼下中国的根本。”郑观应沉思着说,见孙中山领悟地点着头,便非常高兴地接着讲道:

    “要国强,必须重视西学,发展教育,注重掌握西方天文、地理、人学的新式人才的培养。按古今中外各国立教养之规,奏富强之效,厚本首在学校,艺院日多,书物日备,制造日广,国势日强。”

    “现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取材之地、牟利之场’,遂采用‘兵战’和‘商战’两种手段来对付我们。依我之见,商战比兵战的手法更为隐密,危害更大,所谓‘兵之并吞祸人易觉,商之捭可敝国无形’。所以我认为,‘彼既以商来,我亦当以商往’,‘我之商一日不兴,由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为此,我们‘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郑观应与孙中山,两人虽然相差24岁,却是一见如故,很快成了忘年之交,老的侃侃而谈,少的心领神会地聆听。每次离开郑家大宅,孙中山心里都有不少感慨。

    孙中山医院生意日隆,引起当地葡萄牙籍医生的嫉妒。当时澳门法律,在澳门的西医,只能凭葡萄牙医科毕业证书请领行医执照,一些葡籍医生抓住这点,状告孙中山。

    无奈的孙中山,只好去广州行医。他在镜湖创立的中西药局,却维持营业了多年,并成为革命党人在澳门活动的据点之一。这是后话。

    孙中山到了广州之后,以合股的方式在沙基开设东西药局,不到半年,便名扬羊城,成为知名的医师。孙中山却一点也不以此自满,反而常是忧心重重的,因为在行医的过程中,他己经深深地感到:

    “医术救人,所济有限”。

    现今的中国人,不是因为身体有病,而是因为缺乏精神,才会被列强侵略和压榨。中国古代的兴衰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历史教训,不是早己说明:

    国人必须要有坚决和顽强的革命意志,才以救亡图存。我既然明白了这一点,该怎么做呢?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得好:“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对,我不应该局限于医病,应该做一个关心民众疾苦、扶危济难,发挥更大价值“医国”的“上医”。

    既然这样,我从今往后就借医术为入世之谋,救国救民、为争取国家的自由平等奋斗。

    把这个人生的目标想清楚了,孙中山心中欢畅,脸上露出淡定地笑容,抬眼眺望湛兰的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