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六章,方寸之争,两不相欠!

    十八日,晴。

    昨夜一场大雨,到五更时方才渐渐放停。

    檐下滴落的雨滴声伴随着叽叽喳喳的鸟鸣以及远处红叶寺里隐隐传来的晨钟声,一并传入耳际。

    已是巳时。

    柳淳风走的时候,天已放晴,但祁朦山厚重的山雾,依然萦萦绕绕给满山湿漉漉的绿笼罩上一层朦胧的白纱。

    正如和尚所料,酒醒以后,平阳柳淳风依然是那个放荡不羁的青衣剑仙。

    剑道境界,有的人进境一日千里,有的人数年不立寸功,而柳醇风似乎永远都是集天地灵秀于一身的那个人。

    但令和尚万万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将刘青也一起带走了。

    祈朦山的水雾很大,柳醇风撑着伞,踏上木桥走进朦胧的雾色里,很快便没了踪影。刘青跟在他的后面,看不到他脸上的表情。因为在雨中跪了许久的原故,他的身子微微颤抖着,脚步也显得虚浮无力。当他踏上木桥的时候,和尚看到他似乎微微停了一下————但也有可能只是我的幻觉。

    两个人渐行渐远,最后,在我的眼里只剩下一片朦胧。

    我的世界又回到了它本来的模样————一进两间竹屋,一亩莲池,一只大鲵,一只山魈,当然,还有我这么一个和尚。

    一天之中我总要花上大部分的时间在山魈的身上,他戾气冲天,绝非易与之辈。我尝试着诵咏《天王往生经》来化解他的滔天戾气。虽然收效甚微,但几个月下来,多少让我看到一丝希冀。

    他被人重伤,又被大鲵以佛门气运镇压,如今他不吃不喝,就连呼吸也无,看上去似乎介乎于半死半活之间,但是和尚却知道他分明便是一个活着的“人”。

    ————一个被人封了六识镇压了数百年的“人”!

    ————而镇压他的,便是他身上的这六道道门符篆。

    和尚并非道门中人,这些威力巨大的符篆又与现行常见的道家符篆不同,因此自然不识得它们的庐山真面目。

    但这六道符篆,直接书于他的身上,介乎于存于不存之间,每一笔都以血肉为媒,以莫大的道家真力勾勒而成,勾画转捺间,灵韵逼人,只觉正气扑面袭来,浩浩荡荡。

    听闻道家符篆,制作起来殊为不易,有些威力巨大的符篆,更是要殚精竭虑耗费数年时间方能尽全功。

    很难想象这些威力惊人的符篆是出于何人之手。

    但我知道以赵皇极的本事,制作其中任何一张都绝非易事。

    江湖中多的是藏龙卧虎之辈,如望山登顶,一山更比一山高。

    江湖上好事之辈评出的所谓武评十大高手,焉知这十人便能技压群?和尚看来多的是名不符实之辈。

    有道是:“人生在世,名利二字。”但不论是三教中人还是超品秩的武林大宗师,对于世间虚名浮利多半早已看得透彻,真正认真计较的反倒屈指可数。

    其实他身上的符篆应该是七道的,两眉之间印堂之上少了一道——这或许也是他之前陷入半疯半魔状态的最直接缘由。

    对于他的来历我倒是有一些猜测。

    —————江湖上有个传闻,五百年前,也就是前楚灭大夏建立大楚之后,有人手执古剑“素王”,一日之内几乎将整座武林的一品宗师屠戮一尽,若非当年还是佛教祖庭的首“法严寺”的“印月大禅师”以及道教祖庭“首阳山”的“紫阳真人”联手在终南山麓青峰崖上将其打落万丈悬崖,如今江湖上不知有多少武学便要在那时断了传承。

    那柄“素王”从此下落不知。

    当年的江湖上有几种传闻————一种说是随那神秘人一起跌入了万丈悬崖;一种说的是落入了印月大禅师与紫阳真人手中;又有传言说是当时青峰崖上不是三个人而是四个人————在大战最为激烈的时候,不知何时又出现了一位神秘人物————如是种种不一而足。

    ————我曾反复在想,是不是世事便是这样,人们总是为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而津津乐道,甚至于以讹传讹,与事物的本来面目南辕北辙。

    这便是江湖人口中的江湖吗?

    当年路过一间庙宇,有句偈语是这样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道得却是透彻。

    ————————————————————————

    世间的修行分两种,一为入世,一为出世,我佛家虽然并未有明确的出世入世一说,但大抵还在这世俗之中。

    ————在随后的一百年间,江湖上发生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变动,曾经贵为佛教祖庭的“法严寺”突然中落,住持印月大禅师下落不明生死不知;而道教祖庭“首阳山”亦复如是。

    在短短的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江湖上风云骤变,“法严寺”被迅速崛起的“大禅寺”取而代之,而道门祖庭“首阳山”亦被当年声名不显的“武当山”所取代。

    “大禅寺”与“武当山”俱被朝廷敕封为天下佛教祖庭与道教祖庭,分别统领天下僧尼与道门教徒。

    至于那一百年里,江湖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后世之人便不得而知,甚至于就连所有的史料记载都未有提及。

    印月大禅师与我“大禅寺”渊源颇深——祖慧能大禅师曾于印月大禅师座前听禅三年,因此印月大禅师与我四祖慧能大禅师有半师之恩。

    印月大禅师云游之前曾将“素王”托与慧能祖师。

    这件事江湖上知道的人不多。

    但此事在大禅寺的“达摩院”中却是有文字记载的,因此我能知道。

    只是四祖圆寂之后,便再没人提起过那柄“素王”。

    我曾被罚在“大禅寺”后山的石洞里面壁三年。

    ————据传四祖晚年曾在此枯坐参禅。

    ————在机缘巧合之下,我找到四祖留在此处的一本十三页小册,册子是四祖年轻的时候记载的一些武学窍门,以及一些江湖奇闻,想来是为了留作念想,因此一直留在身边,其中便有关于四百年的那段公案。

    ————原来五百年前的天下第一人,不是出自江湖而是来自庙堂出自前楚皇室——大楚武帝宇文成霸的胞弟宇文建成。

    当年手执“素王”以天人之姿几乎将整座江湖的一品大宗师屠戮一尽,以至于让整个江湖的正魔两道皆称之为“大魔头”,即便惊鸿一瞥依然让整座江湖不寒而栗。

    他一个人就成了一个时代的禁忌,后世的江湖因他一人而沉寂了很久,或者说因他一人而寂寞了很久————一人而敌天下,非是“时无英雄”之过——后世之人已经很难再达到那样的高度。

    不知为何,当年的那座江湖关于宇文建成的传说不多,似乎在大楚还未一统春秋之前,当时的很多人只知道前楚有个宇文成霸,而不知宇文成霸尚有一个身而有大气象的胞弟。

    我曾听说大楚养出来两条真龙,不知是真是假?

    道家修行中有附龙一说,附的便是庙堂里的真龙之气。

    所谓“奉天承运”,冥冥之中自有天理运作,譬如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循环往复亘古如是。

    不可逾越!

    ——而眼前这个人,除了他溢出体外的一层浓郁到宛如实质的紫金真龙之气与真魔气胶着纠缠以外,还因他双眉之间有一道金黄色宛如天眼的竖痕。

    当年紫阳真人曾一剑刺入宇文建成的双眉之间,深有寸许,当时只见一丝金色液体沁出,并无血腥之气,反倒有一股异香扑鼻。

    紫阳真人心底惊诧不已,便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宇文建成一头黑发竟然突然变成了紫色,根根紫发散落披肩,神情狰狞宛如癫狂。

    想来,应是紫阳真人那一剑破了他的无垢金身。

    但那一剑也只功成于此,再无法挺近分毫。

    宇文建成的武功走的是霸道之路,迅猛刚劲威力无匹,有力压六合宇内称尊之势,与那位女子修炼的《六阳至尊功》倒是又有许多共同之处,甚至于,我一度怀疑这门威力无匹的功法是否便出自宇文建成之手。

    但这些都已不是和尚应该关心的问题。

    这些日子来,每每诵咏经文的时候,眼前总有一抹紫色飘落,檀香缭绕,恍然若梦!

    前朝坊间有一句,叫作:“人生若只如初见。”

    个中真意,不足为人道哉!

    善哉!善哉!

    南无阿弥陀佛!

    ——————————————————

    十五,晴。

    日值月破,大事勿用。

    忌:开市,出行,求财,祈福,入宅。

    宜:嫁娶,纳财,祭祀,求嗣,破屋,纳婿。

    牛日冲羊。

    岁煞东。

    季夏以来,连续数十日的高温酷暑,将整座祁朦山炙烤得气息奄奄。一池凝碧虽然依然绿意盎然,但池塘边的柳树上整日里肆意折腾的知了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了。

    竹林里倒还清凉,只是不知被从何处飞来的几只野鹤霸占。

    兴许是见我晃着个大光头的缘故,这几只泼皮见了我总会将脖子绷得老长,耀武扬威地扑打着翅膀趾高气昂地将我逐个落荒而逃。

    似乎是在讥笑和尚头顶光洁溜溜寸草不生。

    如若和尚尚不识时务地落荒逃窜,便该又是一番没完没的吵闹。

    和尚这一辈子只怕两件事,其一是怕吵闹喧嚣,尤其是这些年来心绪变化,无垢明镜台落下瑕疵,更是极难入大明台之境。第二便是怕法恩大师兄手中的竹板。

    ——年幼时,每次打坐诵经我总坐不住,特别是做早课时,我总两眼昏昏地走在众人后面,有时候实在忍不住想闭上眼打个盹,才闭上眼便被法恩师兄出其不意地当头一下暴击,手法奇重,头皮上却偏偏光洁如昔,疼得我两眼眼泪直冒,偏偏旁人又丝毫看不出端倪。

    不愧佛门大宗师之名!

    即便如此,那瞌睡虫依然如跗骨之蛆,没念到几句经文,便又昏昏欲睡,但此时却又不得不绷着一根弦,得要时刻警惕法恩师兄的脚步声,委实痛苦至极。

    那个时候对法恩大师兄是又恨又怕,心底曾诅咒发誓长大以后一定要把法恩大师兄所有的竹板统统折断。

    自他圆寂之后,倒是不用担心挨板子,但每每想起心底却空落落的,黯然神伤。

    大禅寺尚在的时候,我也曾下山走过一趟江湖。

    那一趟是跟着法恩师兄去的,那年他说是下山讨要几分善缘,他大概是感觉到了山雨欲来,而我却是想见识一下南北两座江湖的高山大泽——也无怪乎师兄常语重心长地说我六根不净!

    其中最凶险的一次,莫过于在澜沧江畔遇到一条即将化蛟的青蟒。古书上有个说法,说“大蟒凡五百年而化蛟,又千年而化龙;龙五百年为角龙,又千年而为应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