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二节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既各有特点,又彼此紧密联系。每种心理过程都是人的完整心理活动的某一侧面,心理活动的这三个侧面又是有机统一的。

    一、认识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客观事物是具有多种属性的。例如:颜色、气味、温度、硬度、声音等。感觉反映的只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例如: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产生视觉,声音作用于听觉器官产生听觉,气味作用于嗅觉器官产生嗅觉等。同时感觉也反映有机体内的活动情况。

    虽然感觉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心理现象,但是,一切高级的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人如果丧失了感觉,也就丧失了从外界获得信息的可能性,人的正常心理活动就无法维持。

    2.感觉的种类根据感觉所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以及感受是来自躯体内部还是身体外部,可把感觉分为内部感觉和外部感觉两类。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属性的感觉,例如:视觉、听觉、味觉等;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并反映它们的属性(机体自身的运动与状态)的感觉,例如: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等。在内部感觉中,也包括内部痛觉。

    3.感受性及其变化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做感受性。感受性又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来衡量的。感觉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感觉阈限又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受性同感觉阈限呈反比例关系。感觉阈限越小,感受性越高。

    (2)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的规律主要表现为:

    感觉的适应: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适应。例如:从明亮环境下突然进入黑暗环境时,起初眼前一片漆黑,经过一段时间后,就能看到周围的东西,感受性有所提高,这种现象叫暗适应;相反,如果从暗室突然到明亮的室外,也要过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这时视感觉性有所降低,此种现象叫明适应。除视觉外,嗅觉、触觉、温度觉均有不同程度的适应现象。

    感觉的对比:两种不同的刺激物同时或相继作用于某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例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是同时对比;吃苦药后再吃糖,感觉糖甜是继时对比。

    (3)实践活动对感受性的影响:人的感受性不仅能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暂时性变化,而且能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中获得提高和发展。当某种感觉器官缺陷而造成相应的感觉性丧失时,可由其他感觉器官的发展和提高得到补偿。例如:聋哑人“以目代耳”。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长期使用某种感觉器官,相应的感觉就发展了起来。例如:从事印染的技术工人能分辨出40多种深浅不同的黑色,而普通人只能分辨出2~3种黑色。

    4.痛觉痛觉对人类机体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起着报警系统的作用,可以阻止机体进一步受损害,确保机体的健康与完整。但是疼痛长期持续,则对机体有害。

    由于痛觉没有单一的适宜刺激,故可用多种方法来测量痛觉阈限(即痛阈)。在人的痛行为中,虽然可能有相应的躯体运动反应、植物神经反应、诱发电位等生理和生化指标,但在临床上和实验中仍以语言报告最为直接和有价值。

    痛阈是受试者用语言报告有痛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是受试者开始拒绝忍受的刺激量。

    痛阈和耐痛阈除受生理因素影响外,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些心理因素包括:

    (1)过去的经验。如经历过手术疼痛的患者,对即将发生的疼痛的不安心情可导致他对痛觉的敏感。

    (2)注意。个体对痛的注意或分心,疼痛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如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时受损伤,表现出的耐痛阈是很高的。牙痛病人,白天工作紧张时,往往可以忍受,但晚上休息较少分心时,则感到疼痛难忍。

    (3)暗示。暗示常是通过药物、表情、言语实现的。安慰剂就是临床上代替止痛剂的一种暗示,这种方法常能使患者减轻疼痛。

    (4)情绪。恐惧、焦虑可能使痛阈降低,愉快、兴奋可能使痛阈升高。

    (5)个性特点。疼痛程度和表达方式常因个人气质、性格的不同而有差别。易接受暗示的人,痛阈变化较大;自尊心强的人常表现出耐痛阈较高,表情上毫无流露。而有些人则以哭闹等夸张方式表示疼痛。

    以上诸因素常综合起作用,影响疼痛的发生、发展和消除。

    (二)知觉

    1.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我们感受到苹果的颜色、香味、硬度、甜味等属性,在综合这些感觉到的属性的基础上,就构成了苹果的整体映象,这就是知觉。知觉较之感觉是高一级的认识活动。

    知觉反映的是具有各不同属性或各个部分的事物的整体。需要在各种感觉器官联合的活动中才能形成一个事物完整的形象。

    知觉除依赖感觉外,还依赖于主体先前的实践和经验。主体对事物的整体反映,总是与他头脑中所贮存的对有关事物的知识相联系的。

    2.知觉的特性

    (1)整体性。人们在知觉事物时总是倾向于把事物的不同部分和不同属性集合起来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2)选择性。人们在知觉过程中把所知觉的对象从各种物体中(背景)区分出来的现象,使对象鲜明、背景模糊。

    (3)理解性。在知觉当前事物时总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理解和用词描述的现象,叫知觉的理解性。理解使知觉更深刻、更精确、更丰富,并能提高知觉的速度。人的经验,他人的语言指导,当时的活动任务,个人的需要、态度、情绪都可通过影响知觉理解性而影响对客观事物的知觉。

    (4)恒常性。当知觉对象所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叫知觉的恒常性。恒常性是知觉受经验影响的结果。对知觉对象的经验越丰富,恒常性越稳定。知觉的恒常性对生活和学习有很大作用,它保证了人在不同情况下都能按照事物实际面貌反映事物。

    3.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错觉可分为图形错觉、形重错觉、大小错觉、方位错觉、时间错觉等。形成错觉的原因复杂,既有生理的原因,又有心理的原因。

    4.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是从事任何专业都必须具备的能力,许多科学家的成就大都和他们的观察力分不开。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护士、化验员,都要求具备良好的观察力。

    (三)注意

    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能使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由于这种指向和集中,人们才能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某一特定对象,而避开周围不相干的事物。

    指向是从大量的作用于人的事物中,选择出人要反映的对象;指向性显示出人心理活动的选择性。

    集中是指人在选择对象的同时,对别的事物的影响加以抑制。集中性可以使指向的事物得到比较清晰、完善、深刻的反映,而对其他事物的反映则模糊不清,或根本没有反映。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人注意着什么,就感知着什么,记忆着什么,想象着什么,思维着什么。

    注意是完成各种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无论是查体中的望、触、叩、听,还是治疗操作中的切开缝合、静脉穿刺等,都离不开高度集中的注意。

    2.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的产生与保持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两类,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是引起注意的原因,如巨响、强光都会立刻引起注意。另外,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如“月朗星稀”,刺激物的变化,如大街上霓虹灯有规律的亮灭,以及刺激物的新异性,都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另一类原因是人的主观状态,同样的对象可能引起某些人的注意,而不能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这主要与人的兴趣、需要、情绪状态有关。

    (2)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不是由刺激物的特点引起的,而是由活动任务决定的。人通过言语的调节作用,不但能在没有外来干扰的情况下把注意集中于一定对象上,而且能够在具有内外刺激干扰的情况下,通过意志努力,克服干扰造成的分心,把注意保持在活动任务所要求的事物上。

    要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首先要加深对所完成任务的意义的理解,以及具有完成任务的强烈愿望。对所完成的任务的理解越深刻,对完成任务的愿望越强烈,与任务有关的事物就越能引起有意注意。

    其次,要培养间接兴趣。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的兴趣。稳定的间接兴趣,可激发起人对该活动的积极性,通过思考努力把注意集中于工作上。

    (3)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自觉的有目的的,然而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的注意。

    只凭有意注意去工作,长时间的意志努力会使人感到疲劳,注意分散,难于完成任务。人在从事一项工作时,往往开始没有直接兴趣,这就需要有意注意;对这项工作逐渐熟悉以后,就会产生直接兴趣,就不需要意志努力也可将注意集中于这项工作上去,使有意注意转化为有意后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它是从事创造活动所必需的一种注意。

    3.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范围。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或事物的数量。

    注意的范围也随经验不同而有差异,文化水平高的人在阅读文字材料时,对文字材料的注意范围比文化水平低的人大很多。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地保持在感受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取决于注意对象的特点和主体的状态。容易使人感兴趣的事物,注意的稳定性就强;机体健康、愉快、精力充沛,注意就易稳定。相反,如果对所从事的活动的意义缺乏理解、缺乏兴趣或处于疲劳、疾病时,注意就容易分散。

    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离开当前应当完成的活动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这一方面是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单调刺激长期作用的结果,同时也与主体的状态有关。

    (3)注意的分配。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的几种对象叫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有条件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熟练程度或自动化程度。如果人们对这几种活动都比较熟悉,其中有的活动接近于自动化地进行,那么注意的分配就较好,否则,就较困难。

    (4)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就是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分心)不同,转移是主体有目的的有意注意,而分心是无目的的无意注意。

    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与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有关,与新活动的性质有关。原来注意的紧张度越高,越有兴趣,或是新的活动越不符合引起注意的条件,注意的转移就越困难,越缓慢。

    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也因人而异,神经过程较灵活的人,注意的转移就较容易。

    (四)记忆

    1.记忆的概念

    当我们感知客观事物之后,这些事物的印象会留在大脑中,并不立即消失,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以一定的方式还会出现对该事物的映象,这就是记忆。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按记忆的基本过程可表达为: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等过程对人的经验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为:

    ①形象记忆:以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在记忆中保持的客观事物的形象称为记忆形象或表象。

    ②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内容的记忆叫逻辑记忆。这种记忆是通过语言的作用和思维过程实现的,故又叫意义记忆。

    ③运动记忆:以做过的动作或运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叫运动记忆。

    ④情感记忆:以体验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叫情感(或情绪)记忆。

    每个人都具有上述四种记忆,但由于个人实践不同,各人的记忆特点有很大差异。

    (2)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

    ①瞬时记忆:是指刺激物刚停止作用后持续一瞬间的印象。瞬时记忆的特点是保持时间短,约0.25~2秒,形象鲜明,但很快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