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12 蒋家外传(一)

    人因政治婚姻得利,就有人因政治婚姻倒霉。蒋宋联姻,使得老蒋和蒋夫人双赢,在制造了三大家族的同时,也缔造了很多为不幸的人。

    蒋光头的发妻毛福梅就是无数倒霉者中的一个。

    毛福梅生于1882年十一月初九日,奉化岩头村人。1901年与蒋光头结婚,她比蒋光头大五岁,蒋才十四岁。

    她嫁给蒋光头,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没有感情基础,二人不仅年龄相差很远,感情上的差距也很大。

    1905年,蒋光头离开奉化溪口,到宁波读书,毛福梅奉蒋母之命,前去伴读。此时,她与蒋光头的感情还算是融洽的。

    过了半年,蒋光头考入浙江武备学堂,毛福梅离开蒋光头回老家。后蒋光头进了保定军校,接着又去日本留学。从此,她与蒋光头分居两地,蒋光头也难得在假期回来一趟。

    毛福梅是一个农村土生土长的女孩子,没读过多少书。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温柔孝顺,谨遵闺训,恪守妇道。自从丈夫离家外出,一直陪伴婆母王太夫人诵经念佛,朝夕相处,相依为命。

    1907年,蒋光头纳姚怡诚为侧室,不久,又与苏州女子陈洁如同居。这并没有影响毛福梅在蒋家的地位,她仍然是蒋光头的元配夫人。

    1921年,与她朝夕相处十九年的婆母王老夫人不幸逝世。她失去了最亲的亲人,也失去了关爱、庇护和依靠,开始了漫长的孤独、寂寞、悲凉的生涯。

    1927年,她在蒋家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她的命运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和变化。这年1月15日,时任黄埔军校校长、北伐军总司令的丈夫,在广州孙先生家认识了蒋夫人,第一眼就爱上了这位留学美国、年轻漂亮的总统姨妹。

    3月26日,在上海宋子文私邸,再次相逢,出于这位精明银行家的战略眼光,特意安排了一曲楼台会,蒋光头已飘飘然陶醉了。5月15日,二人登焦山游览名胜古迹,纵情于山水之间。这一次焦山之行,决定了蒋夫人第一夫人的金交椅,也决定了毛福梅在青灯古佛间度过残年余生的命运。

    蒋光头与蒋夫人的结合是一桩政治婚姻。蒋光头需要宋氏财团的支持,宋家也要依靠蒋光头保护他们的利益。

    1927年6月,蒋光头与蒋夫人正式订婚。此前,蒋光头特地回到溪口,强迫毛氏与他离婚。毛福梅这个善良无助的弱女子,屈服于丈夫的*威,无奈而痛苦地含泪答应了。也许蒋光头良心发现,也许他心中有愧,也许为了弥补和赎罪,对毛福梅的日后生活作了妥善、周到的安排。采取离婚不离家的办法,让毛氏仍住在老宅丰镐房,生活费仍由他供给,依然承认她是蒋家的一个成员。

    一个妇道人家被丈夫抛弃,这在封建社会里是很被人瞧不起的。被人看作是“没人要的下J.货”,背后遭人嘲笑和奚落,毛福梅内心的痛苦自不待言。她只好上寺院,进庙宇,烧香拜佛,来寻找精神寄托,来超度自己将来死后的灵魂。

    毛福梅虽然与蒋光头离了婚,两个人的关系并未因此而中断,她仍旧对蒋光头有礼有节,从没有因为他另有新欢和他吵闹过,也没有因被他抛弃而重新结婚。每次蒋光头回来,她都亲自下厨,为蒋光头做几样可口的家乡菜。尤其是蒋光头特别喜欢吃的奉化名菜鸡汁芋艿头,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每次必做,每年都要送几十斤奉化芋艿头到南京给蒋光头吃。蒋光头与毛氏虽然办了离婚手续,但在乡亲们面前,和毛氏还保持着一定的感情。就是蒋夫人陪蒋光头回溪口,毛氏总是热情相待。蒋夫人也总要带些貂皮、人参送给毛氏。他们三个人一直和平共处,相安得宜。

    毛福梅失去丈夫的爱,只能把全部感情倾注在蒋经国身上,也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这唯一的儿子身上。儿子是她精神的寄托。也是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蒋经国于1910年在溪口出生,童年、少年时代在溪口度过。他还在母亲腹中,蒋光头就出外闯荡去了,很少回家,是她在孤苦中把儿子一手抚养大的。她对儿子悉心扶养,厚爱有加。后来蒋光头发迹了,把儿子带到上海读书,又送他去苏联留学。她与儿子从此关山阻隔,杳无音信,儿子是死是活,她无法得知,她只有天天在佛像前祈祷菩萨保佑,儿子在外平平安安,早日归来。

    1937年3月,她儿子蒋经国带着妻子、儿女回到故国。一踏上国土,就马上去奉化看她,她会见了阔别13年的儿子。一时悲从中来,满肚子心酸,哽咽得流着眼泪,半天说不出话来。好一会,才破涕为笑。搀扶起跪在她膝下的儿子和洋媳妇,把孙子紧紧地搂在怀里,热泪直流。

    儿子和媳妇在苏联结的婚,没有举办婚礼。她是一个很传统的人,非常崇尚封建礼教,坚持要为儿子、媳妇补办婚礼,而且要按旧式婚礼的仪式行事。蒋光头拗不过她,只得依从她的安排。于是,她让人给蒋经国赶制了长袍马褂,让新娘戴上了凤冠霞披,在家里举行了隆重的拜堂仪式。她与已离婚的蒋光头,并排坐在披着红毡的太师椅上,接受儿子、媳妇三拜九叩的大礼,平时脸色苍白的两颊泛出难得见的红晕,喜气洋洋地望着儿子、媳妇,嘴角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激动得双眼满含热泪。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1938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日寇飞机轰炸溪口。毛福梅从丰镐房后门逃出,已经逃过弄口,想到房门没有上锁,转身回去锁门,再走出弄口,碰上日机扔下的炸弹,炸中了弄口的围墙,墙倒屋坍,她被埋在下面。第二天才被人发现,已经死亡。

    远在抗日前线的蒋经国接到急电:“母亡速归”,日夜兼程赶到溪口,急忙下了汽车,三步并作两步,冲到母亲遗体边,猛地跪倒在地上。他这一辈子欠母亲太多,来不及报答和补偿;他也非常同情这位善良无助的母亲,同情她孤苦的处境,对生母的不幸遭遇颇为不平,但又慑于父亲的威势,不敢抗争和干涉。

    毛福梅的坟地选在摩珂殿房边,这是她生前礼佛诵经之处,她喜欢这个地方。殿房周围长着几株千年香樟,绿荫如盖,林木茂盛,是块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