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167章 春秋第二阶段的变法

    君子之战是什么?事先一定会派人宣战,没有偷袭或埋伏,约定一个交战的地方,开打之后还有一系列的规则进行约束。

    郤克带着晋军和卫军到了齐国的“遂”地,当地的齐军就是那么安安分分等着,没有袭击行军状态的晋卫联军。

    本来在“艾陵”那边的高固,他带着一个军团来到“遂”地与统率三万多大军的国佐会合。

    晋卫联军与齐军相隔约三里地分别扎营。

    抵达“遂”地的郤克第一时间派人去邀请高固和国佐相会。

    既然是郤克提出邀请?高固和国佐愿意见面的话,自然是由他们来决定见面的地点,见面的时间却是该变成郤克来决定了。

    晋国来了两个满编军团,兵力为两万五千人,加上随扈、随从之类非战斗人员,总人数其实达到了三万六七千。

    卫军出动了一个满编军团,兵力为一万两千,加上非战斗人员,人数有个一万四五千的样子。

    齐军那一边的总人数就是五万多。

    只不过,齐君无野继位之前就很迷恋勇士,成为国君推行了一个政策,既是允许非“大夫”、“士”、“徒”的群体自行参与到战争之中。

    所以,五万多的齐军,属于正规军的数量其实也就三万左右,剩下就是那些不怕死想发财的庶人了。

    上战场立军功搏个前程?实在是想多了。

    不是“徒”的身份,仅是在晋国有可能获得改变阶级的机会,尽管机会并不太多,好过其余诸侯国完全堵死了普通黎庶上进的通道。

    因此,齐君无野虽然允许齐国的普通黎庶上战场,只是给他们一个冒死发财的机会,其余真的就没有了。

    对于发财这种事情?要知道齐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有多少人没有耕田,又有多少在“临淄”或其它城池当街溜子的人,他们是多么的想发财了。

    齐国的经济在管夷吾一系列操作之后,增生了很多发财的路子,开拓了齐人的视野,同时也带来了不少负面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大量本该耕作粮食的土地被种上了桑麻。

    跟随郤克出营观察齐军的楼令就看到了一种景象。

    大批不是正规军的齐人,他们在齐军的营盘周边搭设帐篷或是窝棚,有些人则是连窝棚都不搭一个。

    这些齐人穿着五花八门,绝大多数人手上的武器只能用千奇百怪来形容。

    “那是掏灰用的叉子吧?”

    “好家伙,那是三节棍吗?”

    “大多数全是农具……”

    不是正规军的齐人,他们确实没有正规的武器,大多数看去也是脸黄肌瘦。

    郤克一直在面无表情看着,回程的路上才很感慨地说道:“桓公基业败坏殆尽啊!”

    战争不是人数多就能取胜这个道理,诸夏这边早就明白了。

    曾经的殷商动辄出动几十万大军,问题是里面的绝大多数属于奴兵,又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帮倒忙。

    殷商的灭国就是因为奴兵倒戈,导致姬周成为天下共主之后干了矫枉过正的操作,设立“徒”、“士”两个阶层,只有含“徒”和以上阶级的人才能入伍作战。

    “你听说栾书要设立一种叫‘羡’阶级的事情了吗?”郤克在问楼令。

    “有所耳闻。”楼令就实答道。

    历朝历代之中,越是久远的年代,可能是同样的“字”到了现代却已经更换了好几种的意思。

    那个所谓的“羡”其实是一种预备役。

    在栾书的设想中,晋国想要夺回霸主宝座,一定要对兵源进行扩展。

    问题出现在哪里?土地就那么多,另外“徒”、“士”、“大夫”多了不止土地不够用,贵族阶层以及国家层次的负担会加重。在这种限制下,肯定不能大肆派发“徒”、“士”或“大夫”的身份或爵位了。

    这一次晋君獳增设三个新军,其实就遭遇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困境,说简单点就是根本没有足够数量的“徒”、“士”、“大夫”来填满三个满编军团。

    在面对实际困难的情况下,晋君獳开始进行骚操作,他直接将新军的编制进行腰斩,每一个新军只有正式军团的一半编制,即:新军满编状态下只有正式军团的一半兵力。

    然后,晋君獳带人算了又算,更尴尬的发现哪怕是新军的编制只有正规军团的一半,仍旧没有足够的“徒”、“士”、“大夫”去凑满编制。

    在栾书得知晋君獳面临困难的时候,他给晋君獳的意见就是:既然凑不齐足够的兵力,咱们可以设立一个新的阶层,用来补上军团的兵源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