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七十三章 决战辽阳城(一)

    第七十三章

    骆思恭刚过完年便启程离开京师,抵达了辽东镇广宁城,同他的儿子骆养性会合。骆思恭此次来是带着重要使命的——当辽沈或遭不测之后,用圣旨调遣诸将退守锦州、宁远二城。事实上,皇帝还从内孥拨银五十万两让骆思恭带往辽东,为得就是修筑锦州、宁远两座城池。这两座城池虽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但是由于处在辽东镇腹地,并没有外患侵扰,所以常年以来武备废弛,城墙亟待加固。而同建州叛军的多次交锋也一再证明了一个事实——八旗兵擅长野战而极不擅长攻坚。

    无论是抚顺城、清河城还是沈阳城,努尔哈赤都狡诈的采取了攻心战、诱敌战、骄敌战、间谍战等战术,或是大兵压境,迫使城中明军投诚,或是引诱城中明军出城作战,或是在明军城中安插细作,以为内应。就拿沈阳城来说,若非有个细作孙翼钊,压根没有携带攻城器械,且没有丰富攻坚经验的八旗兵,是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攻占沈阳城的。

    历史上的八旗兵也是如此,他们极其不擅长攻打城池,曾经辽军名将祖大寿驻守锦州,八旗兵重重围困,打了一年也没有攻下来。至于山海关,八旗兵更是直到明朝灭亡了也没能攻克。有鉴于此,皇帝才对孙元化的置火器,筑炮台,树坚城的建议颇为重视。

    骆思恭深知皇帝对辽事的上心程度,再加上之前自己跟东林党人有染的事情被皇帝或多或少的料中,虽然骆思恭猜测皇帝现在手中还没有证据,但是搬到自己还是迟早的事。为了重新讨得皇帝的欢心,骆思恭罕见的没有贪墨一文钱,将这五十万两银子全部拿出来,修建锦州、宁远两座破败的城池。他亲自担任建工,雇佣百姓,驱使囚犯、降夷修筑城池,短短三个月的功夫,锦州城、宁远城已经焕然一新。消息传回京师,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将孙元化三个月来奉命督造的二十门红夷大炮运抵锦州、宁远,每城配给大炮十门。红夷大炮作为西方殖民者的舰炮,动辄重大两三千斤,威力巨大,拿来野战则灵活性太低,多有掣肘,但用来建造炮台却再合适不过了。

    皇帝对于骆思恭的勤勉清廉也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下旨褒奖骆思恭,而是加封了骆养性。这是一个敏感的政治信号,宦海沉浮多年的骆思恭明白,皇帝这是仍旧对自己心存芥蒂,皇帝不愿意加封自己,就是为了日后同自己清算与东林党有染的事,但皇帝同时也表示出了对自己儿子的恩宠,好让自己没有后顾之忧,继续忠心卖命。

    骆思恭站在锦州城头上苦笑一声,暗道今上好手段。

    就在这时,驻守在辽阳城中的锦衣卫郭憨给他传来消息,说沈阳城沦陷,前去救援的七千川浙兵也全军覆没。沈阳丢失,辽阳城岌岌可危!

    得知消息后,骆思恭不敢懈怠,极忙下令四百里加急,将此事呈报京师。而后他又不无忧虑的想道:来时皇上交待下来,若是辽沈一旦不保,便让自己祭出圣旨,收拢残军驻守锦州、宁远坚守待援。而当时自己给皇上建议驻守锦州、宁远的便有这七千能征善战的川浙兵,可现在他们一并倾覆,这锦州、宁远空有两座坚城,却是无人可守啊,为之奈何,为之奈何?

    骆思恭在惶恐不安中度过了五日,京城终于传来消息——皇帝并没有裁撤袁应泰,而是下旨申饬了他作战不力,并同时命令袁应泰吸取沈阳城沦陷的教训,命令袁应泰一不可同建州叛军出城野战,二不可继续收留那些蒙古难民、蒙古降夷、女真降夷,以防不测。

    接到消息后,骆思恭极忙翻身上马,他要亲自往辽阳城跑一趟,以锦衣卫最高首脑的身份宣读圣旨,这样才能凸显出对袁应泰的重视,以及让袁应泰明白这个警告的严重性。可是当他走到广宁城的时候,守城的广宁城巡抚王化贞却阻拦了他继续前进。

    “不可再往河东走了。”

    王化贞冷淡的说道。

    王化贞口中的河东指的是辽河以东,而辽东镇也正是得名于此。不要让骆思恭前往河东的弦外之音就是辽东镇可能已经不保了。

    骆思恭瞪大了眼睛,质问道:“为何?难道袁应泰没能守住辽阳城?”

    王化贞对骆思恭这个锦衣卫头子毫无好感,依旧冷淡的讲道:“虏贼已经将辽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你即便渡过了辽河,也无法见到袁经略,反倒是有可能误了卿卿性命。”王化贞讥讽了骆思恭一句后,便离开了。

    骆思恭很好奇,假如河东朝不保夕的话,作为河西第一道屏障的广宁城巡抚应该火烧眉毛才是啊,因为广宁城很有可能就是努尔哈赤攻陷辽阳城后的第一个目标。

    但是至少从表面上看,王化贞古井不波,甚至说是胸有成竹。

    骆思恭多圆润的一个人?虽然他对王化贞的态度恨的牙痒痒,可表面上却笑嘻嘻的问道:“王巡抚似乎已经稳坐钓鱼台了。莫不是有了退敌良策?”

    王化贞轻蔑地撇撇嘴,然后讲出了一句令骆思恭大惊失色的话来,

    “飞白、大来也庸才,在本府眼中与京甫无疑。区区建奴可足道哉?倘若本府一朝被任,则不废国朝一兵一将,旦夕可破也。”

    骆思恭嘴角一抽,暗骂道:匹夫好大的口气,莫非早餐吃了窖藏多年的臭袜子了不成?

    王化贞口中的飞白乃是熊廷弼的字,大来则是袁应泰的字,而京甫则是杨镐的字。此三人皆是辽东地区先后三任最高军事长官,可是这三个先后叱咤风云的大人物在王化贞眼里竟然变成了猪狗不如的蠢才。

    更荒唐的是,在王化贞口中,令朝堂诸公寝食难安的建州叛军竟也便成了苍蝇似的存在,好像捏死蚂蚁般就可抹去一样。

    腹诽了王化贞片刻后,骆思恭追问道:“还请王巡抚不吝赐教,好让下官赶回京师,禀明圣上,若是大人计谋可行,则必得圣心。”

    王化贞满意的点点头,他要的就是这句话,要不然以他的脾气秉性,索性让骆思恭这个特务头子跑到河东送死好了。

    王化贞神秘莫测的朝骆思恭勾了勾手指,示意他附耳过来。骆思恭恨的牙痒痒,他这辈子不知道有多少达官显贵栽在他手中,不知道有多少显贵人物对他低头哈腰,生怕得罪了他。可这个王化贞倒好,简直狂的没边!

    骆思恭心中惊怒不已,但面上仍不动声色的靠过去,想要听听王化贞到底真的是山人自有妙计还是个只懂得纸上谈兵的腐儒。

    王化贞同骆思恭耳语片刻后,骆思恭面色大变,他收敛了全部的不满跟小觑,朝王化贞深鞠一躬,嚷道:“王大人妙计,若是建奴作乱之初便有王大人前后打点,主持辽物,又其会有今日的糜烂局面?”

    王化贞微微一笑,抬眸望天,笑道:“现在就晚了吗?呵呵,本府自当力挽狂澜,你且自去,静候佳音便是。”话音落下,王化贞便打发了骆思恭,转身回了轿子,往巡抚衙门去了。

    骆思恭虽然不满意王化贞的狂傲,可是心中却已是认同了他的谋略,不过前往河东他却是势在必行。皇帝让他给袁应泰传圣旨,他必须传达到,否则便是一个死字。另外,除了向袁应泰传达皇帝的圣旨外,骆思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不能让袁应泰死掉。

    虽然皇帝没有明言,但是骆思恭又岂能没领会到皇帝的心思?

    若是袁应泰死了,辽沈乃至整个辽东就白丢了。只有让袁应泰活下去,以一个罪臣的身份活下去,就像杨镐那样,只有这样的袁应泰才最符合皇帝的利益。

    打定主意后,骆思恭跟随行人员乔装打扮,混成普通商贩的模样,渡过了辽河,朝着辽阳城赶去。两日后,骆思恭等人接近了辽阳城,为了以防万一,骆思恭特意派遣一二精悍的锦衣卫先一步道辽阳城打探,回来奏报给骆思恭的消息却是另骆思恭大吃一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