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八十章 袁应泰案

    第八十章

    皇帝回到宫中之后,仍旧不能平息心中的肝火,对于王珂的桀骜不驯,惹得皇帝打砸了不少乾清宫内的坛坛罐罐。这时,刘昭妃又派人前来问询,皇帝沉默半晌后答道:“自古婚嫁皆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朕虽母、父接连仙逝,亦不敢擅断。还是让太妃娘娘择其优者,从三人中推举一人为后吧。”

    很快,刘昭妃回话,“河南祥符秀女张氏,贤惠娟淑,色貌俱佳,身世清白,可立为皇后。田氏、段氏依次次之,可册封为嫔妃。”

    皇帝看着刘昭妃呈递上来的折子一眼后,便吩咐道:“既是太妃娘娘所言,朕一一纳谏就是。”话音落下,皇帝摆摆手,将刘昭妃的人打发了去。

    皇帝枯坐在乾清宫内良久后,才对身边的魏忠贤苦笑道:“看吧,皇帝连跟自己喜欢的人结婚的自主也没有。”

    魏忠贤低着头,聪明的没有回话。

    皇帝失神好大一会儿后,才重新振作起来,问道:“福王走到哪儿了?”

    魏忠贤忙道:“已经出了河南地界了,正往河北赶嘞。”

    “再催催。”

    “是。”

    “三司会审袁应泰的事情办的怎么样了?”皇帝又问道。

    魏忠贤答道:“刑部已经推举了两个主审官员出来,但是大理寺跟督察院的主审官还没有敲定。”

    皇帝不悦的喝道:“效率忒低了,怪不得张太岳当年要挖空心思,搞出一个‘考成法’来。朕不是让叶向高主持恢复考成法吗?怎么还是这个样子?食君之禄,不忠君之事,朝廷还养着他们作甚?”

    魏忠贤忙道:“以奴婢的意思,叶向高也是官啊,而且是官的头头。世人都说官官相护,这让官儿的头头去监督一帮小官儿,这不成了自斩一刀吗?”

    皇帝瞥了魏忠贤一眼后,问道:“你是在怪罪朕将主持考成法的大权授予了叶向高?觉得朕不智?”

    “呦,皇爷,奴婢哪儿敢?奴婢的意思是讲,这个叶向高毕竟也是官儿,他身不由己啊,即便是有心主持考成法,可是天下的官儿有一半是他的门生,另一半是他的故吏,手心手背都是肉,叶阁老怕是不忍心下死手跟皇爷办差嘞。”

    魏忠贤这话就差挑明了说——皇爷何不将考成法之权交到奴婢们手中?这天底下还有比俺们更能下死手整治那帮硬骨头的文臣的吗?

    皇帝醉心于法术诈力久矣,又怎会听不出魏忠贤的弦外之音?可是对于将考成法交到内臣们手里,他始终是有戒心的。

    考成法是什么?

    那就是管着、监督着、鞭策着文武官僚们卖力干活的权力!这么大的权力,真的可以放心的交给内臣们吗?倒不是说皇帝不信任魏忠贤等人的忠心和能力,而是说一旦朝廷开了这种先河,将会造成多大的影响。

    内臣毕竟地位特(尴)殊(尬),而大明朝不养吏只养官,大明朝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十年二十年寒窗苦读而来的饱读诗书之辈?他们努力学习,读圣贤书,考功名,辛辛苦苦一辈子,到头来却要被不学无术的内臣们骑到脖子上拉屎,这种事搁在谁身上怕是也忍受不了。

    当年万历朝的矿监制度为什么招致天下的非议,乃至在很多地方激起民变?就是因为内臣们本身就不讨喜,深为读书人跟老百姓们厌恶。并且这种厌恶不是空穴来风。万历朝的每一个外派的矿监太监,哪一个不是拼了命的搜刮民脂民膏?哪一个不是肆无忌惮的草菅人命?官僚们也是坏蛋,可大部分官僚毕竟读了一辈子的圣贤书,他们贪起来,浑起来也有个度,也有个谱。可是阉人们是从不遵守这个度,这个谱这个规矩的!无论是士农工商,阉宦们一概欺压剥削,无论是文武权贵,还是商贾平民,阉宦们一视同仁。因为他们只需要向最高统治者负责,而不需要看整个统治集团的脸色行事!

    这既是内臣们的好处,也是内臣们的顽疾。

    不用魏忠贤,文臣们就懒政堕政;用魏忠贤吧,皇帝又怕太监政治会贻害无穷,真是左右为难。

    见皇帝沉默不语,魏忠贤眼珠子溜溜直转,正所谓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忙道:“皇爷,奴婢斗胆谏言,不如为考成法专门设个衙门,让叶阁老领正职,而后选派忠良的内臣领副职。这样有叶阁老在前头冲锋陷阵,朝廷面子也有了,而有内臣在后头勤勉办差,这样朝廷里子也得了,岂不鱼和熊掌兼得?”

    皇帝眼前一亮,这倒是个折中的好办法。

    “那就拟旨下内阁,这个新衙门就叫【勤政司】吧,叶阁老能人多任,勤政司郎中的职位就让他兼着,至于勤政司主事的位子......”皇帝瞥了眼跃跃欲试的魏忠贤,笑道:“就由你挑选个中用的内臣过去领着就是。”

    魏忠贤大喜过望,他连忙跪倒在地,口称吾皇圣明云云,自是不提。

    ……

    方从哲终于可以解甲归田、马放南山了。他劝退了所有前来送行的门生故吏、官场同僚,只留下叶向高一人陪自己走走。

    “中涵,老夫着实羡慕你啊。”

    叶向高一身便服,同方从哲并肩而行,走在京师郊外的小路上。

    方从哲嘿嘿笑道:“有甚羡慕的?我一个失意人罢了。”

    叶向高苦笑道:“恐怕老夫才是那个失意人吧。”顿了顿,叶向高又道:“皇上昨日下旨,成立了一个新衙门,叫勤政司,专门负责主持考成法事宜。皇上命老夫兼任勤政司郎中,内廷魏忠贤又派过来一个名叫刘若愚的太监兼任勤政司主事。唉,真是恒古未有之事啊,士大夫竟然沦落到同区区阉宦同一衙门办差的地步。”

    方从哲收敛了幸灾乐祸的笑容,正色道:“雷霆雨露,具是君恩呐。今上的确是个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皇帝。可是奈何今上不以阳谋治国,偏好阴谋治天下。长此以往绝非苍生之福。”

    叶向高深有同感的点点头,他压低声音,说了句肺腑之言,“不怕中涵你笑话,老夫七十多岁的人了,可是站在皇上身边,却有种浑身不自在的恐惧感。今上虽然年幼,可是心术城府较之皇祖亦不遑多让啊。有时候老夫总是在想,今上小小年纪,怎会有如此多的心眼呢?可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了,毕竟他是皇帝,每天要应付多少人?不多几个心眼怎么成?”

    方从哲哈哈大笑道:“你能体会皇上的难处,可皇上却非要对你赶鸭子上架嘞。”

    叶向高苦笑道:“可不是嘛,如今的大明朝可不是隆庆万历时的大明朝,如今的内阁也不是隆庆万历时的内阁,如今的叶向高也不是

    当年的那个张太岳啊!”顿了顿,叶向高说道:“国朝吏治崩坏,不是一日两日了,自打嘉靖年严嵩把持朝政二十余年起,国朝的吏治崩坏,就越演愈烈,后来虽有徐阶、高拱、张居正等人励精图治,也不过是稍有好转,待皇祖亲政以来,尽废太岳之法,加上二十余年不临朝,我大明的官宦早不知道勤政为何物了。就拿京师中的数千京官来说吧,本应在衙门里办公的时间,有八成甚至还不止的人都跑到酒肆青楼或者别的什么地方逍遥快活去了!皇祖二十年不临朝,这人心早就散了!正如司马光所言,由简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啊,人心易散不易凝,仕子官员们无心办差勤政二三十年了,早已是积弊难返、覆水难收,这个勤政司的差事着实得罪人,着实不容易啊。”

    方从哲也在替自己的老友兼伯乐发愁道:“想把这个差事办好的确难于上青天。”顿了顿,方从哲又开口宽慰叶向高道:“进卿,你也不必作难,万事都有皇上呐。今上有的不只是心眼权术,更多的还是雄才伟略啊。有皇上在背后拿主意,你叶进卿也就跑跑腿而已。”

    叶向高心事忡忡的说道:“只怕皇上并不信任老夫啊,否则何必派来一个刘若愚钉在勤政司?”

    方从哲撇撇嘴,笑道:“你也甭抱怨,这考成法的差事都交待下来多久了?奈何你没做出个成绩,皇上又是少年心性,怎能不着急上火?”

    叶向高苦笑道:“多久?也就三四个月罢了。可这些时日,老夫不是忙着整顿边务的吗?”

    说到整顿九边,方从哲的脸色陡然变得严肃起来,他推心置腹的讲道:“进卿啊,其实打一开始皇上将整顿九边的事务交给你的时候,我这个心里就不是滋味儿。”

    叶向高面有异色,追问道:“此话何意?”

    方从哲细细道来:“让王象乾去整治京营还说得过去,毕竟人家做了好长时间的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不知道有多少门生故吏在军中嘞。可是进卿啊,你这么些年,可并不以知兵事见长啊。更奇怪的是,皇上自打将这份差事交给你以后,便一而再再而三的下折子催促你不要投鼠忌器,要大刀阔斧。可是这军旅之事不同于庙堂之争,最忌讳的就是操之过急四个字。九边军备废弛,将校欺压士卒,贪墨兵饷,侵占军户田宅,这些事一样样一件件办下来,都需要时间,若是办的过激了,最容易惹出哗变,到时候谁都不好收场!”

    叶向高面色凝重,他说道:“实不相瞒,三边总督杨鹤已经与老夫有过数次书信往来,他警告老夫说,宣大等边镇似乎在酝酿着一场风暴啊。”

    方从哲问道:“果有此事?”

    叶向高道:“迫于皇上的压力,我让杨鹤逮捕了宣大等边镇的十几个总兵官,他们一个个欺压士卒、贪墨兵饷,草菅人命,证据确凿。可是这种打击一大片的株连做法,让宣大诸边的其余将校都吓破了胆,生怕下一个被关进大牢,丢了脑袋的就是自个儿。他们能不慌吗?”

    方从哲忧心忡忡的道:“整顿九边的事情,皇上的确操之过急了,你为何不劝说皇上几句?”

    叶向高摇头苦笑道:“皇上热衷兵事朝野上下人尽皆知,几乎所有有关行伍、边备的事,皇上都要自个儿拿主意,旁人的进言,皇上是一概也听不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