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一章 罪臣杨镐

    第一章

    很多人都以为古代皇帝权力极大,事实上也的确如此,不过仅限于少数特别强悍的帝皇罢了。比如秦皇汉武,比如唐宗宋祖,比如明代的太祖成祖。只有这些狠人、狼人,才能够作到真正意义上的乾纲独断,言出法随,天下至尊。其余的皇帝大都需要仰仗勋贵世家或者科举文臣,因此魏晋南北时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论调,而宋明以来,科举制度空前强大,就有了所谓的“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调调嘛。

    总之,皇帝较之于脱胎于大地主阶级的统治官僚们的关系就是力与弹簧的关系,皇帝强,则官僚扶墙,任由差遣趋势,跟小受似的,贼听话;官僚强,则皇帝平躺,被摁在地上摩擦出火星子都不止。

    所以说,大多数古代的皇帝都不能作到随心所以,否则万历皇帝也不会被官僚们群起而攻之,躲在深宫那么些年。就拿天启帝刚刚下诏娶媳妇的事情来说吧,按照天启帝自己的意思——朕是皇帝嘛,全天下的女人自然是看上那个就临幸那个,即便是看上了有妇之夫,估计那个丈夫为了巴结皇帝,还会在皇帝给他戴帽子的时候替皇帝把风嘞。

    没办法,谁叫是封建时代呢?

    可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不!

    封建时代也是有自己的法度跟秩序的,特别是中国的封建时代!

    即便强悍如汉武帝,董仲舒先是也不是编出了个“天人感应”的无形牢笼,来限制皇帝的权柄吗?皇帝真的想要一手遮天,难呐!

    汉武帝都有被掣肘的时候,更何况是根基未稳的天启帝。

    再说这,给皇帝选妃子这件事,历朝历代都是大事不是小事,是公事不是私事!

    皇帝娶老婆,乍一听,似乎只是皇帝的家事,可是对于家国一体,“朕即国家”的中国古代而言,对于皇帝,对于国君而言——家事即是国事!

    皇帝选妃自有祖宗制度在,又岂容你这个黄口小儿胡来!

    这便是群臣的普遍看法。

    在听到天启帝要到民间,指名道姓的找寻一个名叫“王珂”的姑娘后,不止赵*南星等东林党人不乐意了,就连方从哲、张维贤等人也是跳出来明确反对。毕竟,皇帝娶老婆的确是一件关乎朝野的大事。

    别人的老婆也就是个了老婆罢了,可皇帝的老婆就不得了了,那天生就是一股子政治势力啊。想想郑贵妃,想想李选侍,就知道明代的妃子们也并非没有丝毫的政治影响力。虽然宋明以来,因为程朱理学极度歧视女性的缘故,致使宋明两代的后妃、公主们的政治影响力大不如汉唐两代,但也并不是全然成了鸡肋。

    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吹枕边风”都是一件极为可怕的事情!

    皇帝也是人啊,假如皇帝娶了个褒姒、苏妲己似的妃子,那大明国岂不是药丸?

    不行!

    大明国若是狗带了,我们做谁家的官去?

    秉持着这一念头,文武群臣携起手来,大声的进言,劝天启帝收回成命。天启帝面色难堪,有些骑虎难下了。群臣的反对他是决然不能无视的,根基未稳的他可还要仰仗他们的支持的。可是他刚刚毕竟已经颁诏,如若就这么草草了事,收回成命,那对他的威信打击也太大了不是?

    颁诏颁诏,那就是圣旨啊,是诏书啊!大丈夫一言既出,尚且驷马难追,更何况是金口玉言,口含天宪的九五至尊?

    说让朕改口,朕就改口?朕不要面子的啊?

    说收回成命就收回成命,大明朝是你们家开的啊!

    天启帝嘟起嘴巴,面对群臣激烈的反对,既不明确反对,也不再坚持,摆出一副模棱两可,非暴力,不合作的驾驶。

    见状,方从哲知道是时候挺身而出和稀泥了!

    和稀泥啊和稀泥,这可是个了不起的活啊。舍方从哲这个三朝首辅其谁呢?

    方从哲深知,这件事想要混过去,就待给新皇帝一个台阶下,否则即便是为了面子,皇帝也会跟群臣死磕到底的,想想“国本之争”时的万历皇帝吧,那就是前车之鉴。

    方从哲站出来,讲道:“陛下的年纪着实不小了,娶妻生子,早定国本,亦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皇帝娶妻又岂能跟寻常贩夫走卒一样。陛下可能还不清楚,皇家娶妻选妃自有典章制度......”话说到这儿,方从哲方首辅便开始自己的和稀泥大法了,也着实是难为他了,一大把年纪了,竟然还将大明的选妃制度烂熟于心,竟是在奉天殿上,当着皇帝与群臣的面,科普了一下大明的选妃制度。

    方老头说咱们大明朝的天子一旦下达了选妃的诏令,那么全天下13到16岁的姑娘便都不能继续婚嫁了,只有等到皇帝选妃结束,这一禁止才算结束。然后从后宫派遣宦官到全国各地,网络大概5000名妙龄少女,通过初选、精选、一审、二审、三审、四审、五审等等七八道关卡,最后只能留下三个人,再由皇帝或者太后从三人中指定一人为正妻,也即皇后。

    总之吧,当方老头将繁复冗长的一整套大明选妃制度默背出来以后,已是三炷香之后的事情了,经过了这么长的时间,皇帝的气也消了,群臣刚打的鸡血也逐渐冷却下来,朝廷里剑拔弩张的氛围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高啊!

    怪不得,人家方老头能在万历朝、泰昌

    朝、天启朝三朝都担任首辅一职,真是做官有术啊!

    被方从哲这么从中一斡旋,天启帝的面色果然缓和了许多,他勉为其难的点了点头,允诺道:“既是如此,那便分付有司,按照宫中典仪制度办吧。”话音落下,天启帝站起身来,离开了奉天殿。

    不过天启帝虽然面上放弃了寻着王珂,但实际上他有太多法子能够背地里将王珂弄到宫中来。譬如派遣魏进忠去网罗,要么就是让锦衣卫直接调查,对于锦衣卫而言,他们的档案库里,一定有些关于王珂下落的蛛丝马迹。

    走在回乾清宫的路上,天启帝面色冷峻。原本按照他的打算,还有好多到新政诏令,人事调动要颁布,可是就目前的情势来看,天启帝权衡利弊,还是决定避其锋芒,缓一缓。经此一役,令天启帝越发的忌惮抱起团来的文官集团了。以前他觉得东林党是自己的敌人,只要干掉东林党就万事大吉了。可是经过这场登基大典,天启皇帝总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孤家寡人”!

    他在政治上的对手又岂止是区区东林党?

    而是整个文官集团啊。

    即便他灭杀了东林党,还会有西林党,北林党,南林党取而代之!

    官僚,就像是草原上的野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他能干掉东林党,可是他能够将整个文臣阶层一并覆灭了吗?那么谁来给他办事?谁来替他镇守大明两京南北直隶一十三省?

    坐到乾清宫的暖阁里,天启帝关起门来,前思后想,觉得想要改变目前这种只要他一开口,反对声就铺天盖地的窘境,想要作到政令通达,皇权独尊,就必须在朝中扶持出一个能够同东林党掰腕子的政治集团出来,并且这个集团还需要跟东林党天生就不对付。

    帝王心术说穿了,不就是玩平衡吗?

    这个道理对古代人而言或许很难理解,但是对于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天启帝来说,却是水到渠成一般。想到这一点,天启帝振奋了精神,开始掰手指头算一算东林党都有哪些政敌。浙党、楚党、齐党肯定不必多说,在东林以前,万历朝里就属这三党最闹腾。而且多次弹压整治过东林党,跟东林党可谓是水火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