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十八章 校武与高起潜

    皇帝在高高的观礼台上召见了年仅四旬的孙元化孙初阳。

    皇帝打量着貌不出众的孙元化,感觉有些失望,在他心目之中,这个精通西洋炮术的顶级人才,即便不是个大帅哥,也应该向太祖皇帝朱元璋那样,有着奇异的相貌吧。正所谓“奇人异相”是也。

    在皇帝打量着孙元化的时候,孙元化也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年幼的皇帝,见到皇帝的起初,孙元化也不仅有些失望,因为皇帝实在是太年轻了,说句犯上的话,简直就是乳臭未干,实在是不敢想象,统治着庞大富饶的大明国的君主,竟是这么一个毛头小子。

    孙元化一面觉得皇帝年幼,不经世事,一面有深感责任重大,决意精忠报国,辅佐幼主,中兴大明。

    皇帝开口问道:“徐老师说红夷炮是你仿造的?”

    孙元化忙道:“是的,皇上。”

    “徐老师还说你在炮术上的造诣早已经超过了他,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皇帝试探着问道。

    孙元化不敢托大,实话实说道:“回皇上的话,古来圣贤皆曰学无止境!庄子也曾讲过生也有涯而学海无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限的,有限的人又如何能够穷尽无限的学问?所谓的登峰造极,不过是徐师傅的谬赞罢了。”顿了顿,孙元化又道:“不过臣下有信心在大明臣下的炮术的确无人能出右者!”

    皇帝满意的点点头,在明末学术上普遍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崇尚坐而论道的时代里,孙元化还能如此务实,的确难得。

    “孙元化,朕记得你现在只是个秀才?”

    皇帝的发问令孙元化面色大窘。这的确是孙元化最不愿提及之事,十数年来,他追随徐光启左右学习西学,钻研造枪造炮的学问,的确是把儒家经典给拉下了,以至于到了四十岁的时候还只是个老秀才。这才传统中国人心目中的确算是失败的人生。

    孙元化不明白好端端的皇帝怎么把话提扯到这上边了?

    “臣下惭愧。”

    孙元化低着头,有些自卑。

    皇帝见状,面露一抹怪异的笑容。

    “又有何妨,又有何妨?”皇帝笑了笑,他起身亲手将孙元化扶起身来,而后皇帝指着二百步外的群臣,对孙元化道:“那里头多是些进士出身的,可朕能瞧得上眼的却没几个。”

    闻言,孙元化惊诧的瞪大了眼睛。皇帝的这番话对被儒家传统思想熏陶了半生的孙元化来说的确是一个冲击。在传统的中国人心目中,读圣贤书,做县太爷才是体面人该干的事,而考中进士更是无上的荣耀,在民间,在愚昧的大明普通百姓心目中,这进士出身的文人,简直就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神圣不可侵犯。

    可是皇帝却似乎对进士不屑一顾,甚至是......嗤之以鼻——

    “怎么?你觉得朕这是年少轻狂?还是说觉得朕有些妄自尊大,狂妄无知?”皇帝面含笑意的盯着孙元化问道。

    孙元化忙道:“臣下不敢。”

    皇帝摇了摇头道:“不,你错了。朕喜欢你,破格提拔你为兵部武库司主事,就是因为他们不敢,但是你孙元化敢!”

    闻言,孙元化懵逼了,作为一个技术官僚,他肚子里的花花肠子明显应付不了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皇帝同志。什么敢不敢的?到底是要我敢还是不敢?绕来绕去的,脑仁都绕出来了,孙元化困惑的眯起眼睛。

    皇帝笑道:“在朕心目中,十万进士也比不过你一个孙元化!”

    话音落下,皇帝敏锐的发现孙元化虎躯一震。

    是啊,十万进士!

    多么大气磅礴的话,多么无与伦比的评价?

    也只有上苍之子,大明君王才能脱口讲出这么气吞山河的话语来吧。

    “臣...臣当不起——”

    “不,你当得起!”皇帝拍了拍孙元化的肩膀后,感觉已经给孙元化灌足了迷魂汤后,便话锋一转,步入正题,问道:“孙元化,你觉得炮术能救大明吗?”

    孙元化心头一震,忙道:“皇上言重了,我大明国国运昌隆,何须炮术来救?何须臣下来救?”

    皇帝闻言,猛地欺身而上,几乎同孙元化贴着脸了。皇帝狠狠的盯着孙元化的双眸,厉声问道:“这是你的真心话吗?”

    孙元化被吓得胆战心惊,哆哆嗦嗦,一句话也讲不出来了。

    皇帝冷声一声,后退了半步,然后又忽然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讲道:“我大明国接连崩殂两位先皇,外有北虏、东虏屡屡犯边,内有贪官污吏横行霸道,土地兼并严重,连年灾祸,民不聊生,各地反叛军,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值此内忧外患之际,你孙元化竟然还在朕面前讴歌太平盛世?假如不是你孙元化昏聩无能的话,就是你孙元化有意蛊惑朕!置大明亿万兆民于水深火热之中,是也不是?”

    孙元化“噗通”一声跪倒在地,不住的磕头,直呼冤枉,直呼臣下口拙,并非此意云云。

    皇帝见吓唬了个差不多了,便又呵呵笑出声来,道:“孙卿你这是做什么?朕何曾有怪罪你的意思?朕日后多多仰仗你还来不及呐,来来来,快起来,快起来。忠贤,还不快给孙大人赐座。”话音落下,皇帝自己倒是先走回观礼台的正中央正襟危坐起来。

    在魏忠贤的搀扶下,孙元化这才战战兢兢地坐在了一个小板凳上,可是不难发现,孙元化其实只是半边屁股坐在那儿,还有一半悬在半空中,似乎时刻准备再次跪倒告罪般的。

    皇帝问道:“还是那个问题,孙卿

    你觉得炮术可以救大明吗?”

    孙元化抬手擦了擦额头的冷汗,忙道:“能!皇上,只要给臣十年的功夫,臣定能让九边,让整道长城防线上都遍布红夷炮!到时候无论是北虏南侵还是东虏西进,我大明大可高坐城楼,在鞑子们纵马来攻的时候万炮齐发,定杀他个人仰马翻,片甲不留!”顿了顿,孙元化又补充了句,“臣其实还有个更大胆的计划,就是雇佣红毛夷组建一支火枪火炮部队,朝廷给这支部队提供粮饷,外可征伐鞑子,内可镇压反叛军、农民军。朝廷支出的不过是些许粮草,都不需要抽调一兵一卒上前线,便能戡平战乱,坐收渔翁之利啊。”

    皇帝点了点头,这个孙元化果然还是历史上那个味道。

    历史上的孙元化在军事上的应对明末烂摊子的时候,便是提出的这两条对策,第一【筑台制炮】,第二【养一支外籍兵团】。

    其中第一条在明朝历史上是起到过重大转折意义的。所谓的筑台制炮意思就是依托城池,多建造炮台,轰他娘的游牧民族云云。天启七年的时候,袁崇焕就是借重着孙元化建造的这些炮台,才击败了努尔哈赤,取得了明朝最后一个大捷——宁远大捷。

    而第二个,也就是雇佣荷兰人、葡萄牙人,组建外籍兵团的事情,在孙元化被温体仁冤杀之前,孙元化已经在着手准备了。在他被腰斩弃市之前,他的外籍兵团已经扩充到了27人。假如不是被孔有德等人的“吴桥兵变”拖累,假如历史上的孙元化能多活几年,恐怕这个大明版的“外籍兵团”还真有可能被组建起来。

    说道雇佣“外国人”帮助朝廷打仗这事儿,明朝是有传统的。早在朱元璋那会儿,老朱同志对元朝归降来的蒙古人都是多加笼络,许以高官厚禄。组建了一支支骁勇善战的蒙古大军。到了老朱的儿子永乐皇帝年代,更是将老朱留下来的这支蒙古铁骑发光发热,从跟建文帝的内战到五次北伐元朝,这支蒙古铁骑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顺带提一句,这支蒙古人组建的部队,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朵颜三卫”。

    既然蒙古人都经常被雇佣来替大明来打击蒙古人,那么雇佣一些海盗红毛夷,来对付建州女真想来也不是什么问题。所以这件事在大明朝还真没有太大的阻力。当时唯一对孙元化组建外籍兵团构成威胁的就是皇帝跟户部。

    为什么呢?

    因为没钱。户部是真的没钱,户部的前都被辽东的军阀们被掏空了,而皇帝是假没钱。无论是天启帝还是崇祯帝,都是有钱的,当然了中后期的崇祯帝也是真的没钱。不过历史上的天启皇帝的确不差钱!

    除了万历皇帝、泰昌皇帝(当然主要是万历皇帝)给天启帝留下一大笔遗产外,天启皇帝自己也生财有道,任用魏忠贤从大明国内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虽然这些民脂民膏多半被魏忠贤集团给侵吞了,但是少数也有三成进了天启帝的内孥。

    所以说,皇帝是不差钱的!

    那为什么还要征“辽响”呢?

    皇帝为什么不抽调内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