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三卷天启大帝 第二十一章 变亦变【求收藏】

    在群臣惊讶的议论声中,泰西诸人终于准备就绪,在神父庞迪我的主持下,五门红夷炮发动了第一轮齐射!

    操场上的靶子早已从巨大的石块,变作了一个个稻草人。这些稻草人都做成普通人大小,可即便如此,较之于倾辄数千斤的巨石来说也是渺小了许多。打这种小目标,可要比打巨石那种大家伙要来难得多。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五具稻草人仍旧有三具被砸的支离破碎,余下的两具也被炮弹砸下时的气浪给震倒在地。

    皇帝眯起眼睛,高声叫了句好。然后骆养性跟田飞连忙挥了挥手,在场的锦衣卫跟御马监勇士营、四卫营的士卒也齐声大喝了句好。

    群臣见此情状,面色都不大好看。

    这帮他们口中的夷狄,在炮术上的造诣竟如此之高,实在是大大出乎了这帮人的意料。在儒家传统里,何为夷狄?就是率兽食人的野兽,就是人面兽心的怪物!相较于文明、繁荣、知礼仪懂尊卑的中国来说,夷狄简直一无是处。

    可现在被他们极度鄙夷的夷狄竟然展现出了如此大放异彩的一幕,的确令满朝文武都大吃一惊。

    武将们率先带头喝彩叫好,他们大都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受传统华夷大防的思想影响也最轻,再加上他们常年于火器打交道,对于泰西人如何操炮的诀窍感兴趣的紧,自然也就不吝啬于鲜花与掌声。

    紧接着是一些开明的、理智的文官譬如王象乾、孙承宗等人也纷纷叫好,并且直言道:“这红夷炮威力远胜我中国炮,可我中国士卒操炮时,总也难以命中标靶,故而朝野上下对红夷炮颇有微词,可今日见这帮夷狄之人操炮,竟然有如此准头,如此观之,想来是他们有特殊的操作手法,假如我们将这种操作手法学过来,然后组建一支红夷炮部队,那岂非无往不利了吗?”

    只有文臣中的顽固派仍旧硬着头皮,不肯承认现实,譬如赵*南星、杨涟、左光斗、周延儒等人。

    “瞎猫撞上死老鼠罢了。”

    “才打中三个而已,不一样脱靶了二个吗?也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顽固派们冷嘲热讽道。

    皇帝冷眼旁观,将文武百官的众生相尽收眼底,他不由得冷声一声,随即下令,让泰西人在齐射一轮。

    大概半柱香的时间过后,泰西人便再次充填了火药,炮弹,比之刚刚御马监的士卒操作的一刻钟功夫,大概节省了十一二分钟时间的样子。

    这一次,泰西人交出的答卷是满分!

    上一次失利的两拨人吸取了教训,调整了仰角,这一次,五具稻草人应声消失,被砸的四分五裂。

    这一次已经不需要皇帝带节奏了,观看校武的士卒以及满朝文武尽皆喝彩连连。只有少数顽固派仍旧不肯低头,只是再也找不出反驳的理由,便面色铁青的低下头,执拗的嚷道:“如若洋铳能够护国,朝廷还养着我辈士大夫作甚?朝堂诸公竟然企图仰仗洋铳护国?这成何体统?什么时候我泱泱华夏也要仰仗夷狄人的鼻息过活了?”

    皇帝听到了群臣中的少数渣渣的强词夺理,不过这并未出乎皇帝的意料,现如今皇帝早已经领教过文人的无耻,对于这帮渣渣的胡搅蛮缠也提不起愤怒的意思了。

    历朝历代想要改革,顽固派这道门槛就是改革派改革者必须要迈过去的坎儿,既然顽固派们无法从红夷炮的技术上寻找到突破口,那么他们的口水仗自然就把战火蔓延至了“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这样的国体问题上来,企图煽动民族主义的情绪,团结朝野上下无脑的爱国人士,排斥一切洋玩意,管他是进步的还是落后的,总之,他们的内在逻辑就是中国的屎尿放在夷狄也是香的,而夷狄的王冠流落到中国也不如草芥。

    儒学这种妄自尊大的基因,从孔子那会儿就已经存在了。诚然,这种华夷大防的思想在历史上曾经数度拯救了中华文明,但是时至今日,在这个世界即将步入全球化的大潮中,这种固步自封无疑会毁了中国,毁了中华文明。

    皇帝不屑于同顽固派争辩,在他心中目顽固派就是“竖子不足与谋”的竖子!只有犹豫不决的中间派,才是值得他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所要拉拢的对象。皇帝现在的根基还太浅薄,他想要改革就必须寻着政治盟友,而对于改革处于观望状态或者对于改革持保守态度的那一部分官僚才是皇帝真正应该争取的,至于冥顽不灵的顽固派就让他们被历史扫进垃圾堆吧。

    恒古以来,没有那一场改革是不流血就能成功的,这一滩滩的改革血泪,不仅仅有商鞅、张居正、谭祠同这些改革者的血,还有“卫道士”们的血。

    《易*革》中提到过一句“汤武革命”。

    汤是殷商的开创者,而武指的则是周武王。昔者周武王覆灭商纣王,剪除其暴*政,民皆得其乐。可仍旧有两个贤明君子——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接受周朝的接济,要为殷商的正统殉葬!

    被后世天朝太祖评价为“水浅而舟大”的李鸿章,不也曾一度权倾朝野?他是汉人,革命党要驱逐鞑虏

    ,两者有相当大的合作空间不是?只要李鸿章肯点头,革命党就会拥护他李鸿章做领袖!可结果呢?

    结果是李鸿章仍旧心甘情愿的替大清做一介“裱糊匠”——

    在皇帝心目之中,世间并没有好人坏人之分。赵*南星、杨涟、左光斗等人坏吗?他们每一个都曾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都有过一笔不错的政绩。假如不是身出明朝末年,这三个人都有成为一国宰辅的潜质。

    可惜他们生不逢时——

    可惜他们身出在明末清初这样一个大时代下,可惜他们身出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这段全球都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

    大争之世!

    譬如鸟巢之雏,争之愈勤,得之愈全;争之愈烈,得之愈盛!

    葡萄牙在变,西班牙在变,神圣罗马帝国在变,普鲁士诸诸邦在变,英吉利在变,就连俄洛斯公国也在谋求扩张。

    大明再不改变就会像波兰那样被瓜分国灭,就会像印度那样被一点点的蚕食干净,就会像历史上的大清那样,屡受外辱,丧师失地,割地赔款,到最后沦落到小日*本都骑到咱们头上拉屎的地步。

    终明一朝,无论是东南倭患还是壬辰战争,哪一次不是将我们的东洋小邻居教育的服服帖帖的?何至于像“我大清”那般,被一群萝卜头打翻在地?

    皇帝翻身上轿,命群臣随他回观礼台。

    在观礼台上坐定之后,皇帝面朝群臣开始自己的演讲,而此番演讲正是皇帝煞费苦心的命群臣前来校武的真正原因。皇帝的意图再明显不过了,就是通过这种对比,让群臣明白大明已经不复汉唐盛世时那个天下第一的超级文明了,现如今在天下的西隅,有一个雄心勃勃的文明正在崛起,并且种种迹象表明,大明已经在多个领域多个方面落后于这个崭新的文明。虽然总体上大明仍旧胜过这个新文明,可是假如大明仍旧不图变法,认不清现实,一味的夜郎自大,那么终有一日是会被这个亲文明摁在地上摩擦的啊。

    要么体面的主动变革,要么就屈辱的被动变革!

    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则存!不变则亡——

    不仅要亡国,而且要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