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第216章 聚兵马大募六军,励士卒重启军爵

    这一点上,狄泉向明朝的抗倭名将戚继光学习,因为戚继光当时抗倭在浙江义乌组建新军的时候,就对招兵要求有严格的把控。

    他主要是要排除掉很多不合格的应征者,他招兵的标准:凡是那些脸皮白净、行动伶俐、看见官府的人也毫不顾忌的人,都不要。

    因为这些人都是油滑之徒,关键时刻靠不住,会开溜,而且还会拉着其他人一起溜,当了兵不是做了逃兵就是当了老兵油子,别人冲锋他后退,别人攻城他拉稀,白吃大米子干饭。

    万一被上司抓住,他们又有足够的口才嫁祸于他人。所谓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汤。

    这种人在军队中,不但不能作战,反而会起到瓦解军心的作用。

    在市井里的混混不能用,喜欢花拳绣腿的人不能用,年纪过四十的人不能用,在衙门干过的人不能用。

    以上尚在其次,还有像是喜欢吹牛、高谈阔论的人不能用,胆子小的人不能用,性格偏激的也不能用,害怕连累军队。

    戚继光要的就是那些黑大粗壮、皮肉坚实的乡野老实之人,这样的人才好指挥,能打仗,就像是高原上的沙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后来戚继光招募了三千义乌矿工、农民,这就是后世威名赫赫的“戚家军”。

    在戚继光的精心操练下,这只军队纪律严明,作战英勇,战斗力极强,自成军起,大小数百战未尝败绩,甚至从未伤亡超过百人,战损比一比五十,堪称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奇迹。

    后世曾国藩在组建湘军的时候,甚至都参考了戚继光的这一征兵标准,加以改良,所以湘军也是被打造成了一支劲旅。

    狄泉,就是要打造一支这样的部队,征兵方式分两种,一种放开,只要没有大毛病的人,都收进来,这种人只能够当做普通军队。

    而以戚继光戚家军招募标准招募出来的部队,则是狄泉寄予厚望的精锐部队,对于这支部队,狄泉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宁缺毋滥。

    精锐部队,贵精不贵多,这支部队要拿出去随时都可以打出八百破十万的战绩,才算是符合狄泉心中的目标。

    狄泉到了东平府,“青面兽”杨志出城相迎,东平府在他的带领下已经基本上恢复了生产和正常运转,前知府大人程万里虽然免于死罪,但是被他安排在城里面打更做了一个更夫,也算是翻不了身了。

    狄泉和杨志细说了招兵买马一事,杨志表示赞同,但是提出了一个要求,想要狄泉在招募士兵的时候废除宋朝的刺字环节。

    宋朝征兵,主要分为测量身高体重,查看行为举止,辨别视力强弱三个步骤。

    全部合格者,在脸上刺字,标识军号,然后发放军饷、军装,编入军籍。

    因为要在脸上刺字,因此招募也被称为招刺。

    历代大一统王朝的兵役制度中都没有刺字环节,是宋朝所特有的,始于后梁太祖朱温。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又有五代十国,乱象丛生,士兵逃亡现象非常严重,为此,后梁朱温下令,让人在士兵脸上刺上军号,做为识别标记,好抓捕逃跑的士兵,一直被沿用下来,直到元朝才被取消。

    南宋时期,在脸上刺有“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的八字军,也是受此影响下的产物。

    而士兵刺面纹身的,主要是厢兵。

    大宋的军制里面,禁兵作为中央军,有很好的待遇,要加入禁兵行列,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般不必担心禁兵会逃亡,就用不着刺身文面了,毕竟禁军拱卫京城,也需要仪表。

    乡兵在身份上是农民,虽然要有时要参加战事,也主要是保卫家乡的职责,不必东征西讨,也就算是民兵,虽然是在军队序列之中,但是大抵不属于正规军,所以没有逃亡的必要,也就不需要刺字。

    而厢军所处情况就不同了。

    绝大多数的宋朝边军,都是远离家乡的,而且宋代还有“更戍”的规定,各地军队要定期轮流换防,厢兵必须要不停地移驻。

    一般来说,厢兵戍所既危险又艰苦,所以,逃亡事件总要多一些,一般都要刺字。

    像是西军就是在手臂上刺字,据说还是狄泉祖宗狄青定下来的规矩。

    虽然“招刺”这种行为有其意义之所在,但是狄泉还是不希望这种行为进行下去,毕竟这个行为多少是带有一定的侮辱性意味,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大局势之下,这个行为就颇有意味的。

    “凡我军招兵,皆免除刺字,此外,我军行军功爵制度。”

    狄泉很清楚,宋朝冗兵,士兵不满军饷,大多困苦,且有功不赏。

    所以,军队打仗都没有动力。

    而真正想要军队有动力和战斗力,就要用军功爵制度。

    军功爵制度在商鞅变法后于秦国发扬光大,秦朝的时候,统治者为了解决世卿世禄制度带来的弊端,消除老牌贵族对政治的影响,所以严格贯彻执行军功爵制,即使是皇帝的孩子,骨肉至亲,在没有功劳的情况下也不能享受荣华富贵。

    到了汉朝,君主在分封的时候优先考虑和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到了后来,刘邦为了照顾家族,巩固自身的刘氏统治,直接立了白马之盟,表示只有身为刘氏后代才有资格被封侯。

    这时候,军功爵制度不但不能给其提供帮助,反倒有可能干预统治者的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军功爵制自然逐渐消亡。

    而后来的朝代里面,有没有军功爵制度的复兴,而文官地位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军功爵制度。

    到了宋朝,重文轻武到达了极点,武人的权益随着狄青的倒下,已经轰然倒塌,武人更不可能翻身了。

    和平年代,军功爵制度可能会造成爵位泛滥等一系列的负面情况。

    但是,在乱世,在开基创业的时代,军功爵制就是军队战斗力的保证。

    而且,狄泉只需要限制军功爵制度最后可以得到的特权,那么可以把军功爵制度控制在可控范围内,那么它将是激励万千将士的强心剂。

    试想一下,能够通过杀敌改变命运的狄泉大军和那些有功不得赏,饱受冗兵之苦,被层层盘剥,地位低下,无法靠军功改变命运的宋军作战,那无异于是虎入羊群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