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繁体

1、楔子

    1985年春,重庆,瞿塘峡口。

    暖风从江面吹来,带来了春季的氤氲,也带来了让人烦闷的湿气。

    唐姥姥在回南天的夜晚难受得睡不着觉,只好起床看指甲,她花白的头发在烛火照耀下显得毫无光泽。

    指甲已经开始变黑,这可不是个好兆头,意味着今年即将发生一件麻烦事,而今年对于唐家来说已经够麻烦的了。

    她用胶布将手指甲一个个缠住,又从床头抽屉里拿出一张照片。

    那是一张黑白双人合影,里面的女孩二十出头,方额圆脸,微胖而可爱;男孩小几岁,极漂亮。两人其实长得不太像,但气质和神情类似,一眼望去就知道是姐弟。

    照片有题词:1983年6月南京梅园留念。

    梅园即梅园新村,国|共南京谈判时的中|共代表团驻地,后建成革命历史纪念馆。

    “唉,时间到了,只能请你回来了。”

    唐姥姥取出纸和笔写信,郑重其事地写了满满好几页纸,随后将其装进信封,写上地址,放在一边,等待山区邮差半个月一次的上门。

    ————————————

    几乎同时,苏州。

    春风微醺的下午,俊美的青年刚刚出完殡,披麻戴孝地坐在床沿上闭目养神。

    那真是一场浩浩荡荡的大殡,把他给累坏了。

    官方的追悼会加上民间的唱经念佛,喧嚣热闹了好几天,摆了几十桌的流水席,亲朋晚辈、故交老友、领导同事、学生拥趸来来去去上千号人,可惜没有一个是逝者生前真正想见的。

    青年从枕头下取出一张照片。

    那也是一张合影,但相纸老旧,色泽泛黄,四周都有磨损和折边,大约已经拍了好几十年。

    照片上是一名中年男子和他的小女儿,两人都是当年最时兴的打扮,男子穿一身笔挺的条纹西服,小女儿穿着浅色西洋裙,戴着小圆遮阳帽,均是笑意融融。

    照片上也有字,写的是:与爱女芝垣于姑苏拙政园。

    青年看了看桌上的座钟,站起身将孝服孝帽脱下,从柜子里搬出了一只蜡封陶瓷有盖大罐,又拿起桌上的灵位牌一起装进帆布旅行包,这才沉甸甸地走出房间,去完成逝者的嘱托。

    --------------